泡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泡书吧 > 大明皇孙的团宠日常 > 正文 第 42 章

正文 第 42 章

    “就是……”朱翊钧比划了一下,“冬天的时候,皇贵妃手里拿的那个,彩色的,暖暖的。”

    冯保听明白了:“殿下说的是手炉。”

    “嗯嗯!”朱翊钧高兴得摇头晃脑,“就是手炉,就是手炉!”

    冯保去拉他的手,很暖和,手心甚至在微微出汗。

    他一向阳气足,不怕冷,大冬天只想穿单衣,夜里还要踢被子,小手小脚随时都是热乎的。

    嘉靖常年服用丹药,又燥又热,再者为了向大臣证明自己身强体壮,随时有可能羽化升仙,常年着一身道袍。

    祖孙俩一脉相承的抗冻,万寿宫里就没有手炉这个东西,朱翊钧自然没见过。

    朱翊钧在一旁开心的蹦跶:“我要一个手炉,要五颜六色的,上面有花儿的那种!”

    虽然冯保已经将猜到了他想法,但还是问道:“殿下怎么突然想起要手炉?”

    朱翊钧调皮的转到他的身后:“我不告诉你。”

    “殿下不说,我也能猜到。”

    “哼!”朱翊钧一扭头,“那你还问我。”

    “……”

    这东西虽然万寿宫没有,但御用监有,小皇孙要的东西,他们立刻就给送过来了。

    冯保拿着东西进来的时候,朱翊钧正在书房练字,“耻躬之不逮也”,他上午说写不好“耻”“躬”和“逮”,下午便专门找了这三个字来练,陈炬在旁边一边帮他研墨铺纸,一边给他指出问题。

    写了几页,朱翊钧还歪着脑袋欣赏自己的字,越看越满意,拿起来向冯保炫耀:“大伴,你看看,我写得好不好呀?”

    他这么说,肯定就是想听两声夸奖。这个冯保还是能满足的:“特别好!”

    朱翊钧问:“哪里好?”

    一个四岁的孩子,读书练字也不过半年多,写得再好,能夸的也就是字迹工整,结构合理而已。

    每次练字之前,陈炬都会把宣纸给他叠出小格,便于练习。朱翊钧写字的时候,总喜欢把格子塞得满满当当。

    冯保说:“充盈饱满,圆润可爱。”

    朱翊钧注意到他的手背在身后,肯定是藏东西了,立刻放了笔:“你拿的是什么,手炉吗?”

    冯保把东西拿出来放在桌上:“殿下看看,合不合心意。”

    “哇噢,可真漂亮呀!”

    朱翊钧拿起那手炉,翻来覆去的看:“真好看,真好看!他一定会喜欢的。”

    陈炬和冯保对望一眼,朱翊钧嘴里那个“他”不言而喻。

    晚上京城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风刮得尤其大。朱翊钧趴在窗台上,看见一个颀长的身影,从白雪中缓缓行来,穿过红墙,走进他的院子。

    小家伙立刻跑了出去,就像风雪中滚来的一颗雪团子,停在张居正跟前:“先生来了!”

    张居正见他只穿着一件夹袄就跑出来了,担心他受凉,赶紧牵了他的手往殿内走。

    那小手又软又暖,像个天然小火炉,包裹在掌心里,叫人舍不得松开。

    两个人刚走进书房,朱翊钧就迫不及待的说道:“张先生,我有礼物要送给你。”

    ?天予昭晖提醒您《大明皇孙的团宠日常》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张居正一愣:“殿下又要送我礼物?”

    “嗯!”朱翊钧转过身,冲着门外喊,“大伴!大伴!”

    冯保从门口递进来一个东西,正要嘱咐他小心烫,小家伙已经转过身去,把那东西塞进了张居正手里。

    “……”

    从手里的温度和指尖的触感,张居正就知道那是个什么东西。

    低头一看,果不其然,朱翊钧给他塞了个手炉。

    炉盖四面鎏金,顶部镂空,装饰缠枝莲花纹。

    炉身呈长方形,四周均以蓝色珐琅釉为地,满饰缠枝宝相花,两旁有两只红色蝙蝠,是鸿福齐天的吉祥寓意。

    炉子里燃着炭火,无烟,有淡淡的香气——这里面燃的竟然是檀香木。

    “殿下……”

    张居正刚开了个口,就被朱翊钧打断:“拿着它,手就不会冷啦。”

    但张居正还是放下了手炉。朱翊钧问:“先生不喜欢吗?”

    “没有不喜欢,”张居正将他抱起来,放在书案后的椅子上,“只是拿着它侍讲多有不便,也不合礼制。”

    “上课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孔子的画像还挂在墙上,不能对圣人不敬。”

    他不肯拿着,朱翊钧也不勉强:“那上完课,先生别忘了带上它。”

    “……”

    张居正有没有忘不知道,但朱翊钧自己可记着呢。

    太监添了新的木炭,朱翊钧亲自送到张居正手中,又送他出万寿宫,沿着太液池漫步,欣赏雪景。

    张居正刚回到翰林院,同僚又见他手里多了个掐丝珐琅手炉。不用问,这又是小皇孙送的。

    也不知道皇孙什么时候能变成皇太孙,皇上下旨,让他出阁读书,再从翰林院选派几名侍讲侍读,也给其他人一个机会。

    嘉靖现在还没有这个打算,眼看又到年末,他忙着呢。

    又到了一年一度结算朝廷开支的时候,东南一带虽然常年遭受倭寇侵扰,但仍是全国主要的赋税重地。而现在,他们的巡抚正被锦衣卫押解回京。

    已经到了隆冬时节,天气太冷,朱翊钧又停课了。再次复课,要等到开春以后。

    小家伙依依不舍的把张居正送到金鳌玉蝀桥边,嘟着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张先生,我会想你的。”

    这孩子感情丰富,还总是这样直抒胸臆,一点也不懂得含蓄。张居正那张冷脸,时常有些绷不住。低下头,不知如何是好。

    辞别之后,他走上金鳌玉蝀桥,心里仍旧记挂着学生,忍不住回身去看他。

    朱翊钧仍站在原地,亭台楼阁银装素裹,他穿一身红衣,格外醒目。

    伤感的送走了张先生,转过身,朱翊钧就开始撒欢。弯腰掬一捧雪,捏成一团,砸向旁边的王安。下

    午的字他也不练了,他要去御花园,要去果园,要去看他的小白和大白……

    舍不得张先生是真的,不想上课也是真的。

    这一日下午,朱翊钧来到万寿宫的正殿。他先站在广场上环顾一圈,仍然没见到他想见的人。

    不仅陆绎不在,连刘守有也不在。

    他问了另一名锦衣卫,对方只说陆绎和刘守有差事,具体什么差事却不肯说。

    不过,没过几日他就知道了。

    这一日,因为年底事多,嘉靖整个上午都在和内阁议事,下午又召见了六部尚书,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有太监来报,锦衣卫都指挥使朱希孝求见。

    嘉靖让人先在殿外候着,自己要去换身衣服。

    于是,朱翊钧来的时候正好就在广场上见到了他心心念念的人。

    “呀!”朱翊钧一路小跑着来到殿门口,“与成回来啦!”

    陆绎转身看到他,小家伙从斗篷下举起双手,一副想要抱抱的模样:“我好想你呀~”

    陆绎垂在身侧的手动了一下,想到自己日夜兼程赶回京城,衣服还没来得及换一身。关键,他现在不是站在殿外值守,而是有别的差事在身上。

    他半天没反应,朱翊钧眼中涌上失望。看得他心都揪起来了,赶紧说道:“下次再抱。”

    这时候,刘守有靠过来:“殿下只想与成,都不想我。”

    朱翊钧有些愧疚的问道:“现在想还来得及吗?”

    刘守有受宠若惊:“来得及。”

    朱翊钧勉为其难:“那就想一下吧。”

    刘守有尴尬的笑笑:“真是谢谢殿下了。”

    “不客气。”朱翊钧又去拉陆绎的手,“我都好久没见到你们了。”

    陆绎说:“出了趟远门。”

    听到“出远门”朱翊钧就来了兴趣:"去哪里了呀?"

    “浙江。”

    “浙江!!!”

    浙江这个地名最近频繁出现在朱翊钧的生活中,抗倭故事里有,他背诵的诗词里也有。

    “你们……”朱翊钧还想问什么,一回头,却发现在一众锦衣卫中间,站着一个他从未见过的陌生面孔。

    朱翊钧从陆绎身旁绕过去,抬起头盯着那人,那人也低头看向他。

    目光对上的那一刻,朱翊钧不由自主的贴在了陆绎身旁。

    这个人目光坚毅,神情肃杀,看起来像个文官,却又透着武将的气势。

    朱翊钧从来没有见过他,而更让他好奇的是,这几天大雪时断时续,大家穿着厚重的棉袄,外面还要罩一件斗篷,这个人却穿着秋装,就那么站在殿外。

    朱翊钧问他:“你不冷吗?”

    “……”

    他不过是个阶下囚而已,这一路上京,锦衣卫没给他上枷锁,一来是为了赶路方便,二来也算对他的优待,他哪还能得寸进尺,要什么冬衣。

    见他不说话,朱翊钧又问:“我以前怎么没见

    过你?”

    “……”

    “你是谁呀?”

    “……”

    他问题太多了,对方显然也有些摸不着头脑。

    他身为朝廷重犯?_[]?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被锦衣卫押解回京,前来面圣。怎么皇帝没见着,先见着个小娃娃。

    一旁的朱希孝忍不住介绍道:“这位是裕王世子,陛下接入宫中,亲自抚育。”

    那人神色一凛,赶紧行了一礼:“罪臣胡宗宪,见过世子殿下。”

    “胡宗宪!!!”睡前故事中的人物,突然出现在眼前,朱翊钧惊讶的瞪大双眼,“你就是胡宗宪?”

    “正是。”

    一个远在京城的四岁孩童,竟然知道自己的名字,胡宗宪比他更惊讶。

    朱翊钧又上下将他打量一遍:“浙江……没有下雪吗?”

    “……”

    远在京城的四岁孩童,甚至还关心浙江的天气问题。

    胡宗宪又道:“在我离开之时,还没有。”

    朱翊钧若有所思,原来浙江并不是一入冬就会下雪。

    他又走进一步,仰起头冲着胡宗宪笑:“你的武功一定很好吧。”

    “……”

    这个话题转变得太快,胡宗宪有些跟不上他的思路:“不会武功。”

    “啊?”朱翊钧皱起眉头,“你怎么能不会武功呢!”

    “我乃嘉靖十七年的进士,文臣出身。”

    朱翊钧又问:“你不会武功怎么打架?”

    “打架?”胡总督堂堂一方封疆大吏,为什么要跟人打架?

    朱翊钧比划了一下:“打倭寇。”

    文臣统军早已有之,第一个是正统年间的王骥,还有后来保卫京师的于谦。

    那时“总督”一职还只是临时的,战事结束也就取消了。

    再后来,各地叛乱此起彼伏,北虏南倭,战事总也没个停的时候。正德年间,王守仁手下清一色地方文官,却在短时间内平定宁王叛乱,更加坚定了朝廷“文臣统军”的观念。

    胡宗宪却说:“抗击倭寇,不仅需要冲锋陷阵的将军,也需要调兵遣将的文臣。将军打仗靠的是勇猛,文臣统兵,用的是谋略。”

    他这么一说,朱翊钧更觉得他厉害。

    这时嘉靖已经换好衣服,太监通传朱希孝和胡宗宪觐见,朱翊钧也一同跟了进去。!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吃了肉,就不能吃我了 藏风 攻略阔少迹部君 完美世界 四合院:我可以吸收生命 十日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