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泡书吧 > 万历明君 > 正文 第40章 追根究底,杀心自起

正文 第40章 追根究底,杀心自起

    不过一个早晨。

    紫禁城突然之间,给人的感觉似乎更加忙碌了起来。

    行色匆匆的内臣。

    低头赶路的女官。

    昂首巡逻的侍卫。

    仿佛不约而同地渲染着紧张的氛围。

    陈太后本是居别宫,但自朱翊钧登基之后,便从了礼部所请,与李太后商量着,将慈庆宫腾给了他。

    慈庆宫本是东宫,朱翊钧住了六年,自然是轻车熟路。

    可当朱翊钧来到慈庆宫的时候,感觉却大不相同。

    熟悉的建筑,今日却显得森严。

    自然有人替他通禀。

    朱翊钧静静候在殿外。

    不消一会儿,太监张鲸小步跑了回来。

    面上有些畏惧道:“陛下,陈大珰说,娘娘昨夜未休息好,太医用了药,方才睡下。”

    朱翊钧站在殿外,一时没有动弹。

    这话,与第一次去别宫给陈太后请安时,得到的答复一模一样。

    那时候没有察觉,现在看来,当真是一言难尽。

    彼时被拒之门外,如今自然不例外。

    总不能当了皇帝,就硬闯嫡母的寝宫。

    最后,他只能在宫外遥对陈太后,做足了一番礼数,转身离开。

    他至今想不明白,陈太后为何会襄助高拱。

    为了权势?

    朱翊钧摇了摇头,很快就否决了,高拱的急五事疏,主张加强内阁,收拢皇权,隔绝内宫干政。

    若是二人都为了权势,那根本不可能达成共识。

    退一万步说,就算高拱做了什么让步,但陈太后又没儿子,还能有什么非分之想不成?

    等到自己成年清算,不也是一场空?

    为了名位?

    朱翊钧再度否决了这个猜想。

    无论如何,她都是太后,再差也不过是与李太后平起平坐,动不如静,她又凭什么冒风险帮高拱?

    不是没可能,只是可能性太低了。

    他思来想去,其余什么亲族、恩情之类的,更是不可能。

    他几乎想不到合理的可能性。

    总不能单纯被高拱哄骗吧?

    那也太小看天下人了。

    他穿越至今,就因为小看了古人,接连吃了张居正和高拱的亏。

    如今再让他抱着小觑之心已然不可能了。

    不管陈太后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他都得料敌从宽了。

    朱翊钧缓思着对策。

    历史上高拱的新政所急五事疏通过后,不过两日就被罢黜。

    说明张居正赶回来之后,很快就有了对策,并且按服了陈太后,让皇帝和两宫,下旨罢免了高拱。

    既然没有太大的波折动荡,那么陈太后这边,定然比高拱那处好突破。

    他不知道铁三角用了什么手段。

    但朱翊钧知道,不能再拖下去了。

    如果真让陈太后与高拱把持了朝政,局势就难了。

    不过。

    张居正与内廷勾结,都要通过冯保。

    高拱自然也不能越过宦官,作为交通。

    所以,陈洪这些人才上蹿下跳这么厉害。

    那么……他如今想破局,恐怕真得着落在锦衣卫和东厂身上。

    朱翊钧叹了口气。

    终究是,心怀利刃,杀心自起。

    想到这里,他看向张宏的干儿子,张鲸,开口吩咐道:“给朕说说陈太后的事。”

    张鲸应了一声,答道:“万岁爷想听哪方面的?”

    朱翊钧摆摆手:“都说说。”

    面对这种模棱两可的要求,张鲸只得从生平说起:“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先帝彼时元妃去世。”

    “同年八月,世宗下诏为先帝挑选继妃。”

    朱翊钧一愣,打断道:“才四个月?不是需要服丧一年?”

    原配死了也是要服丧的,不过是时间短一点而已。

    张鲸点了点头,解释道:“那时候,世宗亲自下诏夺情,先帝力辞不能。”

    “九月初九,便选了陈太后作为继妃。”

    世宗下诏,就不奇怪了。

    自己儿子死太多了,估计盼着裕王多生点。

    不过这样的话,难怪没什么感情。

    朱翊钧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

    张鲸开口道:“隆庆元年,先帝登基后,便给陈太后扶正为皇后,亲族荫爵。”

    朱翊钧插话道:“陈太后与亲族关系如何?”

    这一点,也很重要。

    陈太后不可能不明白如今的举动,亲族少不得一个抄家。

    却还是一意孤行,按理来说,有软肋的人,不该这么不顾大局才对。

    实在让他费解。

    张鲸回忆了一下,开口道:“起初关系甚好,命妇走动也很频繁。”

    “不过……”

    他顿了顿:“当初陈太后被先帝赶去别宫,御史多有劝诫先帝。”

    “陈家也上奏劝了,但被先帝威吓了一番,便又连忙上疏同意,为先帝开脱……”

    “从那以后,双方走动便没了,甚至卫戍别宫的陈家人,也被赶走了。”

    朱翊钧听罢,暗道棘手。

    被打入冷宫,亲族为了富贵就帮着先帝,心中什么感觉可想而知。

    这种冷宫出来的嫡母太后,再添个不顾亲族的人设,这不妥妥的宫斗文女主?

    他追问道:“陈太后是哪一年被赶去别宫的?”

    张鲸想了想:“隆庆三年,先帝以无子多病为由,将陈太后迁出了坤宁宫,赶到了别宫居住。”

    朱翊钧皱眉,再度打断了张鲸。

    他疑惑道:“无子多病?”

    无子是无子,多病是多病。

    若是一直不能生育,被先帝厌弃也无可厚非,毕竟时代不一样。

    问题是,多病……若是本就多病,是不可能过得了挑选继妃这一关的。

    那就是之后才多病?

    那这多病与无子放在一起,恐怕不是无由。

    张鲸迟疑了一会,将头埋地:“奴婢听干爹说起过,似乎陈太后当年曾有孕,未诞,落下了病根。”

    朱翊钧点了点头:“哪一年。”

    张鲸回忆了一下,答道:“嘉靖四十一年。”

    朱翊钧示意他继续说。

    张鲸继续说道:“起初,外朝的给事中魏时亮、御史贺一桂、詹仰庇等人,一再劝谏。”

    “让先帝将陈太后迁居回宫。”

    听到此处,朱翊钧似乎想起什么。

    他问道:“彼时的司礼监掌印,是不是陈太后的家奴,陈洪?”

    这些劝谏,恐怕这位掌印,没少出力吧。

    张鲸恭谨点头:“万岁爷当真好记性。”

    小小拍了下马屁继续道:“陈洪当初也劝过先帝,却差点被先帝罢免,便再不敢进言。”

    朱翊钧突然挥退左右。

    面色凝重地看向张鲸,沉声问道:“这事,有没有我母后推波助澜。”

    张鲸吓了一跳。

    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皇帝,拘谨道:“万岁爷,奴婢年资尚浅……”

    简单介绍一番没问题,但要是涉及到两宫斗争,他可不敢插这个嘴。

    但朱翊钧却并不放过这太监。

    他一字一顿:“恕你无罪!”

    张鲸瑟缩了一下脖颈,斟酌了一下,才说道:“宫里,倒是有这个传闻。”

    “那段时间冯保和陈洪,斗得也很厉害……”

    “但具体有没有,奴婢是真不知道。”

    朱翊钧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

    宫斗仇怨?最好别是这种奇葩理由……

    万一真如此,那陈太后在张居正高拱这一堆,动辄心怀大政的老狐狸里面,也太过格格不入。

    但他实在不太了解女人,只能姑且记下。

    ……

    整个宫廷就是筛子,今晨的事,不多时,就传开了来。

    朝臣、内臣们很快便得知发生了什么事。

    李太后自然也后知后觉。

    朱翊钧到慈宁宫的时候,只看到一地的瓷器碎片,桌倒椅翻。

    以及怒火冲天的李太后。

    朱翊钧没有第一时间上去请安,反而将随侍左右的冯保拉到一旁。

    小声说道:“大伴,我娘亲这是?”

    冯保心情同样极为糟糕,现在三人可以说是,被高拱挤到了一根绳上。

    他仍保持着清醒,恭谨道:“陛下,娘娘是听了礼部上的尊号,有些不悦。”

    读作不悦,写作勃然大怒。

    朱翊钧皱眉:“礼部的奏疏,到司礼监了?”

    冯保点头:“今晨礼部部议完,便由元辅票拟通过了,因为不涉别部,所以也无需廷议。”

    “至于现在……已经被通政司送去了慈庆宫。”

    冯保说完,就闭嘴了。

    两人默默站在门前,一时无语。

    二人心中都清楚,这份奏疏,一旦到了慈庆宫,就没有阻拦的可能了。

    陈太后一定会批准这道奏疏。

    朱翊钧能不能否决呢?

    否决总得有理由,是嫌李太后的尊号低了?还是嫌陈太后的尊号高了?

    前者的话,只会是通过这道奏疏,而后高拱继续给两位太后加尊号。

    如此水涨船高,李太后两字,陈太后就四字,李太后四字,陈太后就六字,永远被压一头。

    而若是后者,敢嫌嫡母尊号高?这就是不孝!

    这个能大到能废帝的名声,没人敢碰。

    那若是明说,要求两宫尊号一致呢?还是那句话,只要陈太后说一句不尊嫡母,是为不孝,问题就太大了。

    地位在人之下的时候,什么态度都太过无力。

    朱翊钧问道:“元辅致仕的奏疏,也被陈太后驳回了吧?”

    两人打配合是肯定了,就看到什么程度了。

    冯保摇了摇头:“被陈娘娘留中了。”

    朱翊钧一怔。

    旋即反应过来。

    没有驳回,看来二人也不是多么紧密的合作关系,否则陈太后直接驳回就是,也不必借此拿捏着高拱。

    朱翊钧没再说什么,就要进去看李太后。

    突然,冯保叫住了他:“陛下!”

    朱翊钧回过头。

    冯保躬身一拜:“身体要紧,陛下好好劝劝娘娘。”

    朱翊钧深深看了冯保一眼。

    这老家伙,现在知道怕了,知道求自己支持了?

    朱翊钧点了点头:“朕会好好劝娘亲的。”

    “冯大伴不妨去司礼监多看着点事。”

    冯保躬身告辞。

    朱翊钧也转身推门而入。

    “娘亲,孩儿来给您请安。”

    李太后一言不发。

    朱翊钧默默将地上的椅凳扶正,瓷片踢开。

    李太后终于回头看了一眼,忍不住关切道:“瓷片划手,让宫人来便好了。”

    朱翊钧没有停止动作。

    他一边归拢,一边说道:“没让娘亲心情顺遂,动了真怒,是我这做人子的错。”

    “让下人收拾,哪能弥补孩儿的罪过。”

    这作派,多少让李太后消了些气。

    她从鼻腔里哼了一声:“不管我儿的事,是慈庆宫那……”

    民间养成的习惯,动真怒了差点,本能口出污言秽语。

    见到面前时儿子,忙改口道:“是姐姐太过份了!”

    朱翊钧没有接话。

    李太后继续道:“我们娘俩,顾念她久居别宫,还特意把慈庆宫腾出来给她。”

    “现在好了,非但不领情,还为了求个尊号,勾结高拱,不让他致仕!”

    朱翊钧继续静静听着。

    李太后似乎有一肚子委屈:“这就罢了!我大不了忍让她!”

    “可那高拱是什么人?”

    “竟然要废除司礼监,还要限制皇帝的权力!”

    “她身为嫡母,难道半点不为你考虑吗!”

    “简直是……简直是……”

    朱翊钧听到这里,突然抬起头。

    他打断了李太后。

    语气很轻,很平淡地问道:“娘亲,陈太后被皇考赶去别宫,您有没有推波助澜?”

    李太后抬起头。

    一脸惊讶地看着自己儿子。

    她张了张嘴,抬起手指着皇帝:“你……你这是在怀疑为娘先惹的她?”

    朱翊钧站在原地没有动作。

    不置可否道:“若是娘亲所说的为了尊号,儿也可以为她上,犯不着勾结高拱。”

    “孩儿只是,想不明白,请娘亲解惑。”

    李太后颤颤巍巍放下手,眼眶微微湿润。

    终于失态道:“好啊好啊,现在出了问题,都往我身上找原因了!”

    “我含辛茹苦将你养大!”

    “世宗八子七折,先帝连连丧女,宪怀太子五岁就死了!”

    “我生怕你受了逮人暗害,遭了丁点阴毒。”

    “我儿现在倒是长大了,反而懂怪罪起娘了!”

    “就因为她跟高拱勾结,让你不安,你就要归责到我!?”

    她坐在床头上哭诉连连,似乎将今日的委屈都尽数怪罪到自家儿子头上。

    眼见儿子没有动作,反而心下更是难过。

    门外值守的蒋克谦、张鲸更是离得远远的,不敢多听分毫。

    “好了!”

    毫无征兆的一声低呵,在房间内响起。

    李太后愕然看向他。

    从未意想到自己儿子会对自己这个态度。

    她浑身颤抖起来,情绪显然已经控制不住。

    朱翊钧没再给她说话的机会。

    他在李太后惊愕的目光中缓缓走近。

    因为年纪的缘故,哪怕李太后坐在床头,也与朱翊钧差不多高。

    他伸出双手。

    捧着李太后的两边脸颊,伸出拇指轻轻擦掉泪痕。

    额头贴近,触着李太后的额头。

    声音近乎颤抖着开口道:“娘亲。”

    “孩儿都记得呢。”

    “孩儿怎么会忘了,娘亲是如何护住的孩儿。”

    “一夜安寝,娘亲要探视四五次。”

    “但有哭声,娘亲便呵斥冯保、张宏等人,将儿子脱光,检查个底朝天。”

    “到嘴里的吃食,娘亲甚至先替孩儿尝过一遍。”

    “这些事,孩儿哪里能忘?”

    “娘亲以抚育为慈,儿亦以奉母为孝。”

    “方一登基,便有心恩荫国丈。”

    “日日勤学,只盼不让娘亲失望。”

    “恳恳视朝,只盼早日为娘亲遮风挡雨。”

    “如今……如今……”

    “高拱逼我,嫡母迫我,朝臣孩视于我,孤苦无依,除了娘亲,还有何人!?”

    “娘亲为外朝所忌,受内臣所欺,遭正宫所辱,零丁无靠,除了儿臣,还有何人!?”

    “你我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哪里容得半点猜忌?”

    李太后面对皇帝突然作色,呆呆地愣在了原地。

    朱翊钧在她的注视之下,一字一顿道:“娘亲养育我十载,孩儿都记得。”

    “如今,孩儿继位登极,娘亲以后,还请放心由我奉养。”

    “话,且诚心与孩儿说;事,也放手交给孩儿做!”

    “相信朕!”

    说罢,朱翊钧退后下拜。

    不被注视的眼眸中,划过一丝决意。

    外廷也就罢了,如今宫里锦衣卫和东厂都再无掣肘。

    是真当他不敢下黑手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吃了肉,就不能吃我了 藏风 攻略阔少迹部君 完美世界 四合院:我可以吸收生命 十日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