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泡书吧 > 唐朝那些事 > 正文 第170章 苏禄王半身不遂

正文 第170章 苏禄王半身不遂

    第二年是开元二十六年。

    大年初一,群臣都上朝给李隆基恭贺新年,祝他“新年安康,万寿无疆。”

    李隆基看上去很不开心,脸上总是忧愁多,笑容少。

    他吃什么饭都不香,睡觉也朦朦胧胧,睡着了和醒着差不多,睡不踏实净做些乱七八糟的梦。

    高力士服侍他身边,问李隆基:

    “陛下总是一脸忧愁,不知是什么原因,我很为陛下圣体安康担心哪。”

    李隆基说:

    “你是我家老奴才,难道还不知朕心里忧虑的原因么?”

    高力士说:

    “是不是一直没有确立太子储位,导致陛下忧虑劳心?”

    李隆基说:

    “这也是让我压在心里的一件事。”

    高力士说:

    “圣上何必如此劳心,皇子长幼有序,只需推选年长的皇子就行, 谁也不敢有争议。”

    武惠妃死了,高力士没得巴结了,也改主意了。

    李隆基说:“你说的太对了。朕的主意拿定了。”

    第二天李隆基颁布诏令,立忠王李亨为皇太子。

    太子储君已定,朝廷总算安定,唐朝边塞又出事情了。

    突骑施部落苏禄可汗,自从得到“交河公主”做妻子后,吐蕃也送给他一个美女为妻,东突厥也送给一个美女为妻。

    苏禄可汗得了三个国家美女为妻子,把她仨并立为“可敦”,(突厥语,意思是可汗之妻)。

    他的三个老婆生下一堆孩子,都封成“叶护”。叶护是突厥朝廷高官。

    苏禄日常生活奢侈挥霍,花钱没数,就残酷搜刮突厥百姓,渐渐各部落心里有怨气,离心离德。

    绝色美女当老婆,苏禄又太好色。

    他天天迷恋那事儿不肯罢休,一天天纵欲无度,掏空了身体,得了半身不遂(中风偏瘫这病,古代就有)。

    苏禄犯了病走路歪歪扭扭,嘴歪向一边,说话吐字不清,说的话只有他自己听得懂。

    看他不行了,他的部下莫贺达干、都摩支,胆子就大了。

    他们晚上领叛兵攻打苏禄可汗帐篷,杀死卫兵,把苏禄杀死,苏禄在人世间的奢靡享乐日子就此彻底结束。

    都摩支立苏禄的儿子吐火仙为可汗。吐火仙是汉语音译,他不是会吐火的神仙下了凡。

    莫贺达干不服,又发兵攻打吐火仙。

    达干派使者告知唐节度使盖嘉运:

    “请你协助我, 除掉吐火仙。”

    盖嘉运出唐兵打击吐火仙,把吐火仙捉住,并且趁势营救出交河公主。

    突厥内部发生政变,交河公主名份上是大唐公主呢,当然得救她。

    李隆基命交河公主弟弟阿史那昕为西突厥十姓可汗,意思是你突厥自封的可汗是非法的,我任命的才算数。

    西突厥名义上属于大唐,可汗当然得由大唐委任,这没毛病。

    达干得知唐朝的决定大怒:

    “除掉苏禄是我的功劳,唐朝怎么立阿那史那昕当可汗?为什么不让我来当?”

    达干发动西突厥各部落反叛唐朝。

    李隆基让盖嘉运去抚慰达干,封达干为突骑施部落的小可汗。

    达干表面上接受册封,暗地里还想反叛,等唐朝册封的阿史那昕到达塞外,达干派人把阿史那昕杀死,达干自己当了突厥十姓大可汗。

    李隆基大怒,派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讨伐达干。

    狂妄嚣张一时的达干被杀死,突骑部落衰落,西突厥灭亡归唐。

    唐朝和吐蕃划定了赤岭当边界,互不侵犯过了好几年。

    彼此信任,双方都后撤边防部队。吐蕃那边的原野上,到处都是骏马健壮、牛羊肥胖的繁荣景象。

    唐将边将孙诲看见吐蕃牛羊遍野特别眼红,给李隆基写奏章说:

    “吐蕃的牛羊满山遍野,吐蕃的骏马品种优良,我军缺少优良品种的战马,我们也缺少良种牛羊,我们可以夺取一些过来繁育。”

    李隆基对内侍赵惠琮说:

    “你去看看什么情况,回来告诉朕。”

    赵惠琮到了那边一看:

    “啊,好壮美的一番景象。水草丰美的草原上,到处都是膘肥体壮的马牛羊!”

    他也眼馋起来,就像贼盗看见了别人家的金银,心里艳羡恨不得立即动手去抢。

    赵惠琮和孙诲共同密谋,传假圣旨给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令他突袭抢夺吐蕃的骏马和牛羊。

    崔希逸不知道圣旨是假的,既然皇帝诏旨让去抢,崔希逸不敢抗旨,不得不领兵去抢了一阵子。

    这件事惹怒了吐蕃,吐蕃大兵压境,进犯河西,幸亏崔希逸早有御敌准备,才把突厥兵马暂时击退。

    李隆基得知赵惠琮、孙诲假造了圣旨,制造边乱引起了战争,很是震怒。命人前往逮捕赵惠琮、孙诲。

    孙诲被处斩前说:

    “我没有私心,只是一心为国抢牛羊,没想到落到这个下场。”

    赵惠琮得知朝廷要抓捕斩杀他,说:

    “哇哟!我闯下大祸,活不了喽!”

    他眼白一翻,腿一蹬,就不动弹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唐朝那些事请大家收藏:唐朝那些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去抓捕他的捕吏上前仔细察看,赵惠琮确实已经吓死了。

    李隆基把真假圣旨分不清的崔希逸调任为河南尹,崔希逸上任后愁闷不乐,郁郁寡欢也死了。

    吐蕃兵马先进犯安戎城,打不下来,又攻打并占领了石堡城。

    剑南节度使王昱,抵御免吐蕃战败。朝廷问责把他贬官去高要县当了小官,他心里憋闷,死在了那里。

    朝廷改用皇甫惟明,才开始打胜仗。

    易守难攻的石堡城被吐蕃军队占了去,唐军怎么也打不下来了。

    这时金城公主病死在吐蕃,万里远嫁的大唐公主死了,唐朝廷有诏令举行哀悼。

    吐蕃也派使者求和,李隆基心里窝着火不允许,双方相持不下,彼此还是交战国状态。

    唐军东北方向也不安宁。也出现了先假传上级领导命令,又假传最高领导人皇帝圣旨的怪现象。

    幽州将领赵堪、白真陀罗,假传节度使张守珪命令,让平卢节度使乌知义,去攻打叛唐的契丹余党。

    乌知义不肯听,白真陀罗竟假传圣旨,逼迫他出兵。那个年代造假圣旨很容易,识别假圣旨很难。

    乌知义被逼无奈出兵打契丹,先打了小胜仗,后打了大败仗。

    损兵折将要被问罪的,张守珪要保护下属乌知义,向皇帝汇报时,他不说乌知义战败的事,只说他立了功。

    李隆基一看不对呀,别人写奏章说乌知义兵败有罪,张守珪怎么光夸他战功?

    李隆基派宦官牛仙童,去调查核实。

    张守珪用一个精致的盒子,盛着金子送给了牛仙童。

    他和牛仙童商量,把战败原因归罪白真陀罗,逼迫白真陀罗上吊自杀了。要说白真陀罗死了活该,谁让他假传圣旨?

    牛仙童回朝廷替张守珪掩饰,那知这牛仙童回宫心里不藏事,曾对众宦官炫耀这一趟出差他没白跑,得了一盒金子。

    宦官们知道他收了贿赂都眼红,他没分好处给大家伙,大家心里愤愤不平,把他受贿的事说给了李隆基。

    李隆基下令用棍杖把牛仙童打死。牛仙童收了金子一点都没花,命就没了。

    张守珪汇报时造假又行贿,李隆基贬他为括州刺史。

    张守珪后去了括州心里憋屈,憋得后背上长了个大疮,死了。

    史书上记载名人后背长了大疮死了的很不少,不知道这是古代的什么细菌病毒造成的。

    现在没听说过谁后背长大疮死了的,可能这种怪病没传下来。

    乌知义被撤职,李隆基升任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完全替代了乌知义的官儿。

    安禄山本是营州一带胡人(少数民族)。他原来姓康。

    安禄山他娘阿史德氏,曾经是女神婆,她踩百家门,吃百家饭,给人家下神消灾求福,自己赚些好吃的、好喝的。

    下神完事儿再收点人家答谢她的钱财,她拿回家添补家庭开支。

    他娘住在突厥部落,没生儿子是一大缺憾,光帮别人家解决问题,她也得求神仙解决自己的问题了。

    她去轧荦山庙里求神仙赐给她儿子,山上供奉着战斗神,求出个儿子还往往是个武将投胎哩。

    据说这山上的神格外灵验,安禄山他娘求神后,和他爹在一个地铺上待了一晚上,果然怀孕。

    史书上写的坏名人出生时也有和平常人出生不一样异常景象。

    她娘分娩时,帐篷里有奇异的光,把他家整个帐篷内照亮。这是其一。

    其二,他家周围原野上的野兽一起吼叫。这野兽就是荒野里的狼,狼能发出深沉悠远的吼叫声。

    南山的群狼叫了:

    “嗷呕——!嗷呕——!”

    北山上的狼也呼应了:“嗷呕——!嗷呕——!”

    他娘认为这是轧荦山的神仙保佑他儿子,给儿子起名叫轧荦山。

    轧荦山横空出世 ,部落远近百姓认为他家里这不是一般的祥瑞。

    范阳节度使张仁愿,听说这事异常,派兵士到他家帐篷里搜寻这个异常的孩子。

    他娘把小轧荦山藏好了,兵士们没有搜到。

    轧荦山他爹没多久就死了 ,也许这孩子磁场能量太强大,妨着了他亲爹。

    没有人没事儿天天请神仙,她娘装神的业务量不多。光靠下神挣那点钱,饱一顿、饿一顿日子过不下去。

    没办法他娘阿史德氏改嫁一个突厥小头目安延偃。

    轧荦山跟随他娘到了安延偃家,他是他娘带过去的小犊子。

    轧荦山又随他后爹姓,改姓为安,改了名叫安禄山。

    后来突厥部落败落,安禄山和安延偃的儿子安思顺一起离家出走。

    他俩一路要着饭逃到幽州,投奔张守珪军队当了兵。

    在军队里当兵有饭吃饿不死,安禄山有时耍横抢吃的,还能撑个肚儿圆。

    喜欢唐朝那些事请大家收藏:唐朝那些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吃了肉,就不能吃我了 攻略阔少迹部君 完美世界 藏风 四合院:我可以吸收生命 十日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