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泡书吧 > 唐朝那些事 > 正文 第41章 辅公祏(shi)之乱

正文 第41章 辅公祏(shi)之乱

    刘黑闼、徐玄朗、高开道三贼尽灭。罗艺、杜伏威入长安见李渊致贺。

    李渊封罗艺为大将军。封杜伏威为行台尚书令。让他们暂住长安。

    杜伏威和辅公佑(shi)从小是好朋友。杜伏威小时候家里穷,经常没有吃的。辅公祏给他姑姑家放羊,多次偷羊给杜伏威。

    613年他俩一起起兵造反,那年杜伏威才十六岁。

    在杜伏威军营,将士们喊辅公祏为“辅大爷”。对他敬畏和对首领杜伏威一个样。

    杜伏威和阚棱去长安时,让辅公祏当临时当头领,为事务总管。让王雄诞为副手,管军事。

    临出发前,杜伏威秘密嘱咐王雄诞说:

    “我去长安,你千万别让辅公祏领兵叛唐。”

    可是杜伏威一离开军营,他的江淮军就出了大乱子,谁也没挡住辅公祏决定再次举兵反叛唐朝。

    王雄诞生了病,住在家中。

    辅公祏模仿杜伏威笔迹,伪造了杜伏威嘱咐让辅公祏代为统领军队的假书信,给众兵将看,大家信以为真。

    他又派心腹西门君仪,劝说王雄诞跟随他一起反叛。

    西门君仪到王雄诞家刚说完,王雄诞一下子从床上爬起来说:

    “天下刚刚安定,吴王杜伏威又在长安,大唐所向无敌,为什么无缘无故又要造反,这不是自找灭亡吗?

    我知道你们一旦造反活不过一百天就会被唐军剿灭。

    我王雄诞如果今天听了你的,跟你们一起造反,不过是多活这一百天。

    我今天不听你们的,大不了就是现在就死。

    大丈夫怎么贪生怕死,为了自己多活一百天,陷自己于不仁不义?

    你回去告诉辅公祏,我不跟他兴兵反唐!”

    西门君仪回去报知辅公佑,辅公祏派兵到王雄诞家里,用布帛缠在王雄诞的脖子上,把他勒死了。

    辅公祏又伪造了一封杜伏威写来的书信,信上说杜伏威已被唐朝扣押在长安回不来了,在那边饱受虐待。让将士们起兵造反。

    623年八月,辅公祏在丹阳宣布脱离唐朝,自称宋国皇帝。

    他派部将徐绍宗侵犯海州。派陈正通进犯寿阳,任命自己的老朋友左游仙为越州总管。

    唐朝廷得知地方官奏报辅公祏领杜伏威属下军队叛乱,即命令唐军平叛。

    623年八月二十三,李渊诏令:

    李孝恭率水军赶往江州,

    李靖率步兵赶往宣州,

    黄君汉出兵谯州亳州,

    李世绩出兵淮泗地区,

    李孝恭为讨伐辅公祏总指挥。

    四路大军会齐,讨伐辅公祏。

    李孝恭将要出发,与手下将领在一起吃饭喝酒。

    令兵士去拿水喝,水从陶罐里倒入碗中像血一样红。众将面面相觑,都吓得变了脸色。

    李孝恭见了谈笑自如,对下属众将说:

    “这是辅公祏自献首级给我军的预兆,是让人欢欣鼓舞的好兆头,为什么总往不吉祥的方面胡思乱想?”

    于是调集战船,当天出发。

    半途中得到消息,唐黄州总管周法明,被洪州总管张善安杀了。

    李孝恭不由得大惊失色:

    “张善安业跟反贼一起反叛了么?

    这货贼性不改啊。”

    接下来又得到报告,安抚大使李大亮,已诱捕住张善安,派人押送长安去了。

    李孝恭又高兴地对诸将说:

    “这等于辅公祏被砍去了一只右胳膊,不用顾虑担心喽。”

    张善安本是兖州反贼首领。唐平定兖州,张善安降唐,封为洪州总管。

    到辅公祏在丹阳反叛,他又偷偷去跟他联络,跟着再次叛唐。

    周法明出黄州协助平叛,率兵进驻荆口镇,夜晚在战船上喝酒。

    周法明一边喝酒一边撕吃一只焦皮烤鸭,还悠然自得地赏月感怀。

    张善安令几名兵士伪装成渔民,潜水爬上了周法明的战船,把周法明一刀刺死。

    李大亮听说周法明被刺杀,即领兵去攻张善安的洪州。

    他和张善安隔着一条河喊话:

    “张总管,叛唐的反贼首领都活不过三年,一个也没有好下场。你这可是犯了傻自己往绝路上走啊。”

    张善安说:

    “我本来不想造反,都是部下将士逼着我干的。

    今天我再想次投降,恐怕不会被朝廷原谅,怎么办?”

    李大亮说:

    “张总管既然有心再投降,那咱还是一家人啊!”

    于是,李大亮独自骑马淌过河水,直接到了张善安军队面前,和张善先拉着手说话,表示没有猜忌。

    张善安大喜,情愿悔过再投诚。

    张善安也领几十名骑兵到了李大亮军营。

    李大亮不让张善安的随从骑兵进门,只领张善安入内室会谈。

    张善安说完话想起身离去。

    忽然李大亮背后,闪出几名武士,一下子把张善安按住。

    张善亮的随从骑奇兵慌慌张张地骑着马跑回去,召集洪州兵马,攻打李大亮。

    李大亮对他们解释说:

    “我没有扣押张总管,是张总管自己不想回去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唐朝那些事请大家收藏:唐朝那些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他担心回营以后,将士各有不同想法,自愿留在我这,你们为什么误解攻打我?”

    张善安部下听他这样说,也就都信了。都骂张善安太不仁义竟然出卖大伙去讨好外人,骂完就陆续散去了。

    李大亮派人押送张善安,直往长安。

    李孝恭听说后,日夜兼程快速前进,连续击败辅公祏守军,攻占鹊头镇、芜湖、梁山。

    辅公祏派部将冯慧亮、阵当世,领水师三万,驻守博望山,陈正通、徐绍宗率步骑兵三万,驻守青林山。

    李孝恭李靖进到舒州。李世绩领步兵乘船渡过淮河。

    唐军克寿阳,占硖石。冯慧亮坚壁不战。

    李孝恭命奇兵切断他的粮路,敌营开始担心断粮,夜晚出来偷袭李孝恭兵营。李孝恭早有防备,敌人偷袭不成,无功而返。

    过了一天,李孝恭召集众将商议对策。

    各位将领都一起请求:

    “冯慧亮占据险要地形,急切之间我们攻打不下来,不如直接攻击丹阳,捣毁他的老窝。

    丹阳一旦被我们攻破,冯慧亮不降还能干啥?”

    李孝恭刚要听从大家的意见,李靖出来阻止:

    “辅公祏的精兵,虽然大部分在冯慧亮这边,但他直接统领的精兵强将,估计还有不少。

    如今博望一带的这些阻拦,还不能破除,辅公祏占据坚固石头城,难道容易攻取吗?

    如果我军进攻丹阳城,十天半月攻不下来,冯慧亮又跟在我军后面追击,我军城里城外都是敌人,这不是自找危险么?

    我看冯慧亮、陈正通都是身经百战幸存下来的反贼,不是他们不想出战,只是因为辅公祏定下的计策,想用不战坚守拖垮我们而已。

    我军现在应该主动挑战攻城,先用老弱病兵士引诱冯慧亮,然后再用精锐队伍辗压贼兵,一次就能荡平他们。”

    说到这里,正好杜伏威部将的阚棱从长安赶来,李孝恭赶忙派人迎接入军帐内。

    阚棱和杜伏威一起去长安的,被任命为越州都督。

    624年三月二十七日,杜伏威在长安住处琢磨养生之术,误把云母当长生药服用,中毒去世。

    李渊派阚棱回来招抚部下,帮助剿灭辅公祏。

    阚棱奉诏命南下,先来见讨辅总指挥李孝恭。

    李孝恭大喜,当下命老弱兵先攻打敌军营寨,自己率领精兵在后待敌。

    果然冯慧亮见攻城唐兵老弱不堪,直接冲出营打击。那些老弱兵士见已把贼兵引出了营寨,赶快往回跑。

    贼兵追出了二里多路,就遇上了李孝恭精锐大军,那时方才明白过来,知道中了诱敌之计,只好挺身被迫应战。

    他们忽然看见了唐军阵中走出了阚棱。

    阚棱大声喝问:

    “尔等认得我是谁么?”

    敌兵七嘴八舌地答:

    “是阚将军!”

    阚棱问:

    “吴王已率我军归唐,尔等为何再次反唐?”

    敌兵答:

    “不是杜将军被扣押长安,写信让我们反唐么?”

    阚棱说:

    “我和杜将军一起,受到朝廷厚待,不曾写信要尔等叛唐。那信只能是辅公祏假造!”

    众贼兵一听都不想打了,纷纷逃散而去。

    李孝恭和李靖趁势领兵追击,博望、青林两地贼兵,全部溃败四散。

    李靖领大军逼近丹阳城下。

    辅公祏得知两地精兵均已覆灭,李靖大军又至,知道大势已去,吓得胆战心惊,无心固守。

    趁唐军还没来得及围城,他带了老婆孩子和随从骑兵几千人从北门一遛烟逃走。

    他出城逃往越州,前去投靠左游仙。

    李靖率唐军进入丹阳。

    李世绩领兵在后面追击辅公祏不放松。

    辅公祏一路逃至句容,跟随骑兵只剩三百人。

    到了天黑,辅公祏在常州宿营,他听到部将吴骚等人,正在商量打算抓住他献给唐朝,他慌得饭也顾不上吃,连忙闯关逃去,连跟随他的妻子孩子也不要了。

    他一路只有死党几十人跟随。逃至武康,遭到当地农民攻击。西门君仪被打死。辅公祏被农人擒住,派人押送辅公祏到丹阳。

    李孝恭下令立即把他斩首,派人把首级送往长安。

    李渊听说平定了辅公祏,高兴地说:

    “李靖这个人不简单,是萧铣、辅公祏的克星啊。”

    张善安被押到长安,庭堂审问时,他自称无罪,坚持说反唐的事都是手下将领干的,与他无关。

    李渊也拿他没法,只好打算对他免于刑罪。

    随后李孝恭命人把在丹阳搜到张善安和辅公祏商议谋反的往来书信送到长安,张善安无可抵赖,认罪伏法。

    喜欢唐朝那些事请大家收藏:唐朝那些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吃了肉,就不能吃我了 攻略阔少迹部君 完美世界 藏风 四合院:我可以吸收生命 十日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