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泡书吧 > 七零,穿书后假千金回村种番薯了 > 正文 第230章 陈记者大开眼界&采访知青

正文 第230章 陈记者大开眼界&采访知青

    陈记者和摄像师也看出来了:“这么看来,两块五确实不贵。”

    林雨想给罐头打广告嘛,于是便多说了一些。

    “这些水果的路费也不便宜,加上我们都会挑出质量好的放进罐头,这每一罐,都是用心做出来的。”

    陈记者笑着说:“听你这么说,我都想多买一些了。”

    林雨大方道:“到时候送您二位几瓶,回去给家里人都尝尝。”

    陈记者赶紧拒绝:“这怎么好意思,这么精贵的东西,留着卖吧,社员们也不容易。”

    林雨心里满意,这个记者,能体会工人的不易,是个有同理心的人。

    林雨也就不担心他回去会瞎写了。

    虽说两人都拒绝,但林雨打算等他们要走的时候,再偷偷把罐头塞给他们。

    这是待客之道,也不算贿赂吧?

    林雨接着又拿出两瓶荔枝罐头介绍:“这是两种口味的,一种更甜一点,一种荔枝味道更浓厚。”

    “有一种吃法,不怎么爱吃甜的人,把这个汤汁倒进碗里,加点水,就变成一碗微甜的糖水了。”

    林雨说的就类似于后世的冲泡饮品,很方便。

    陈记者点点头:“适合拿出来招待客人。”

    他把做法记下,打算到时候介绍给读者。

    两人之后又看了油桃的处理过程,桃子罐头的味道也不错,尝过以后,都很喜欢。

    摄像师还说:“下次让孩子妈也买点桃子的,孩子应该会喜欢。”

    林雨说:“这个没有黄桃罐头那么甜,味道不太一样,也很受欢迎。”

    他们还要感谢黄桃罐头打下的基础,人们对桃子罐头的接受度很高。

    吃过他们厂里的油桃罐头的人,基本都会回购。

    毕竟人们还是喜欢新鲜的,换一种果子的口味,滋味也更丰富。

    介绍完产品,陈记者又开始采访工人。

    林雨可以看出来,他对农民、工人这一类型的人更感兴趣。

    是个干实事的,关心民生的人。

    这一采访,陈记者更惊讶了:“你们都是其他大队的?”

    在来之前,他只听说这个厂规模不小,但他觉得始终就是一个大队办的厂,难道还比得上大厂不成?

    没想到这个厂居然还接收了许多周边大队的工人。

    这可就是名副其实的社办工厂了。

    青山公社的每个大队,都有工人在厂里工作。

    罐头车间里的工人有来自牛头大队的、东山大队的、东风大队的........

    “你们是自己来的吗?”

    工人们说:“是大队选出来,我们再过来面试的。”

    陈记者了解了一下选拔的标准,感慨道:“林厂长,我发现你们的规章制度,比大厂还要严格啊。”

    国营大厂里可有不少关系户,但他们这个厂,反而是真正按照实力来选拔的。

    而且这几个大队的干部,竟然也没有意见?

    林雨耸耸肩:“我们一开始也就是一个小作坊,每个人都得干活,哪有钱养闲人啊?”

    “后来建了厂也一样,不干活进来养老的,大家都不会惯着。”

    这附近几个大队也都知道厂里的情况,大队干部们自然也不会给厂里添堵。

    免得厂子办不下去,他们工作都没了。

    林雨感叹道:“大家都很珍惜这个厂。”

    正是大家对食品厂的这份寄托,让林雨充满了力量。

    她早早就下定决心,要和大家一起,把食品厂做大做强。

    大家齐心协力,自然不允许有人拖后腿。

    因此那种走后门进来养老的人,是没有的。

    即使有,也会被赶出去。

    到时候丢脸的就会是他背后的人了。

    陈记者无数次被食品厂的职工震惊到,心里的想法变了又变。

    “今天来的这趟,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林雨笑着说:“你再多留几天,可能还会发现更多惊喜呢。”

    陈记者原本打算采访完就离开,但现在看来,他确实还有许多没发现的惊喜。

    于是他说:“那我们就多留两天。”

    林雨:“那你们可以住在我们家,要不是宿舍还没建好,就可以住宿舍了。”

    陈记者:“你们还打算建宿舍?”

    林雨虽然钱不够,但是牛是要吹的:“是有这个打算,那些别的大队的工人,有的人家离得远,需要个地方休息。”

    “现在工人越来越多,我们也得为他们考虑啊。”

    陈记者感慨道:“你们真是个有人情味的工厂。”

    “如果真的建了宿舍,我能不能再过来看看。”

    他想知道,这个厂的未来会如何。

    林雨自然是答应的,别管建宿舍楼有多困难,她总有一天会做到的。

    从罐头车间出来,陈记者两人又跟着林雨回到了办公室。

    歇了一会,他就开始采访职工了。

    办公室里的职工大多数是下乡知青。

    关于他们的话题,现在也是社会大众所关注的。

    国人讲欲扬先抑嘛。

    陈记者以为他的重点会放在这些知青身上,但没想到先采访的那些工人,已经给了他很多的启发。

    可以说处处都是重点。

    光是新闻的标题,他就能想出十几个。

    这会见到知青们,他已经不觉得稀奇了。

    但他还是按照自己写的采访提纲,采访了知青们。

    “你们都是知识青年,来到乡下是什么感受呢?”

    宋美丽先回答道:“一开始觉得很辛苦,没干过农活,那会真觉得受不了。”

    “后来渐渐习惯了,但是却不知道自己下乡的意义在哪里。”

    陈记者点点头,这是许多知青困惑的地方。

    他们响应号召下了乡,以为自己是来和农民兄弟共同进步的。

    没想到一来面临的却是无穷无尽的农活。

    他们都是知识分子,干活自然比不上老练的农民。

    他们的知识也派不上用场。

    许多人便开始疑惑、迷茫,找不到人生的意义。

    宋美丽最开始也是这样。

    “后来创办了食品作坊,需要考试,那个时候才感觉到知识的用武之处。”

    陈记者:“最开始的作坊是什么样的?你们那时候对作坊有没有信心?”

    这问题问的都是厂里第一批职工。

    宋美丽回答:“一开始的作坊只是几间小土房子,那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

    欧漫青倒是说:“我对林厂长有信心,作坊建立没多久,就能给队员们发工资了。那时候感觉很骄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藏风 吃了肉,就不能吃我了 攻略阔少迹部君 完美世界 四合院:我可以吸收生命 十日终焉